首页

女王踩踏优美之家

时间:2025-05-25 13:56:01 作者:中西医专家谈体重管理:生活方式干预是科学减重首选和基础措施 浏览量:60837

  开栏的话

  10月1日,我们将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的大喜日子。本报从即日起开设“奋进强国路 阔步新征程”栏目,推出系列报道,充分展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年来的光辉历程和伟大成就,充分展示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历史性变革和历史性成就;反映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省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巨大成效,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的生动案例;反映全省各族干部群众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坚定信心、开拓奋进,埋头苦干、扎实工作,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而团结奋斗的精神风貌和生动实践。

  从“1949”到“2024”,两个重要的时间节点,串联起沧海桑田、翻天覆地的75年。这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实现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75年。这是勤劳质朴的云岭各族干部群众锐意进取、奋勇拼搏、不断谱写云南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的75年。

  新中国成立75年以来,云南各族干部群众鼓足干劲,迎难而上,矢志创新,锐意改革,在璀璨的征途中谱写了云岭大地自强不息的奋斗诗篇。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云南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制定实施3年上台阶、8年大发展、15年大跨越的“3815”战略发展目标,持续壮大资源经济、园区经济、口岸经济,以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云南实践。全省综合实力持续增强,经济总量持续增长,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经济社会面貌焕然一新,综合实力实现历史性跨越。

  经济社会发展捷报频传

  这是云南经济持续发展、综合实力不断提升的75年。

  这是云南不断深化改革、高水平对外开放的75年。

  这是云南各族人民获得感、幸福感与日俱增的75年。

  从百废待兴到百业兴旺的跨越,经过75年的接续奋斗,全省经济发展迈上新的台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经济总量从1949年不足10亿元(8.93亿元),到1995年突破千亿元,再到2012年突破万亿元,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聚焦经济体制改革,经济总量实现历史性突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8.7%,经济总量全国排名从第24位跃升到第18位,2023年突破3万亿元大关,年均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

  1991年以前云南的三次产业结构为“一二三”型(1952年为61.7:15.5:22.8),农业占比最高。1992年调整为“二三一”型(1992年为30.2:35.4:34.4)。2002年第三产业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2002年为19.6:39.9:40.4)。2023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为14.0:34.2:51.8。

  立足资源禀赋优势特色,云南打高原牌,走特色路,以建设特色农业强省为目标,持续发展壮大生态农业、设施农业、高效农业、共享农业,加快推动农业现代化。2023年,农业总产值达6834.50亿元,比1952年的9.6亿元增长了711倍。茶叶、鲜切花、中药材、咖啡、坚果、烟草、橡胶等种植面积和产量及肉牛存栏数量稳居全国第一位。

  工业是云南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75年来,云南工业经济总量迅速扩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有力地支撑了全省国民经济的发展。2023年,全部工业增加值7202.83亿元,是1978年的344倍,年均增长10.3%。充分发挥绿色能源优势,云南走出了“绿电+先进制造业”发展路径,2022年硅光伏成为千亿级产业,2023年绿色铝成为千亿级产业,以绿色铝、硅光伏、新能源电池为代表的云南工业“新三样”增势强劲。

  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稳定器”、吸纳就业的“蓄水池”。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云南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服务业蓬勃兴起。1952年,云南第三产业增加值2.62亿元,2023年增加至15558.15亿元,增长达到5783倍,占GDP的比重达到51.8%。

  现代化基础设施是促进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2014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首次突破万亿元,达11498.58亿元,比1952年的0.59亿元增长19488倍,2013年至2023年全省投资年均增长11.2%。

  如今,云南“七出省五出境”高速公路网基本形成,总里程从2018年的5200公里提高到2023年的10466公里,居全国第二位。“八出省五出境”铁路网不断延伸,总里程从2018年的3900公里提高到2023年的5222公里,14个州(市)通铁路,其中9个州(市)通高铁。“两网络一枢纽”航空网加快推进,民用运输机场达15个,居全国第四位。目前,云南电力装机容量突破1.3亿千瓦,“西电东送”10年来累计送电量达1.5万亿千瓦时。中缅油气管道成为我国四大能源战略通道之一。

  一系列数据令人振奋,更见证了新中国成立75周年云南经济发展所取得的历史性变化和辉煌成就。

  七十五载,云南经济发展质量不断提升,一、二、三产业的结构日趋合理化,实现了由农业主导向工业和服务业主导的历史性转变。

  七十五载,超级工程、大国重器跃然眼前,五网重点项目熠熠生辉。每一处新地标都是新时代云南高质量发展的璀璨注脚。

  追赶超越中实现精彩蝶变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考察云南,指引云南在建设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上不断取得新进展。牢记总书记嘱托,云南各族儿女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奋力闯出一条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之路。

  牢记总书记嘱托,云南锚定“三个定位”,全面提升云南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坚持把“三个定位”作为总牵引总抓手,努力把战略定位转化为现实地位。

  在努力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上,有形有感有效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累计创建137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居全国第二位,高质量建成374个现代化边境幸福村,民族地区经济增速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在努力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上,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九湖水质总体向优向好,森林覆盖率和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稳居全国前列,美丽云南建设全面提速。

  在努力成为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上,务实推进面向印度洋国际陆海大通道建设,创新开行“沪滇·澜湄线”“澜湄蓉渝欧快线”等国际货运班列,中老铁路发展远超预期,与周边国家经贸合作更加密切、人文交流日益深入。

  聚焦“三大经济”,着力构建符合云南实际、具有云南特点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我省坚持以资源换产业、以园区聚产业、以口岸推动产业融入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加快建设产业强省。做特做强资源经济,推动资源优势加快转化为产业优势。

  2023年,云南农产品加工产值突破1.4万亿元,绿色能源产值达3993.78亿元,实现旅游收入1.44万亿元,“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唱响全国。随着开发区振兴三年行动的深入实施,昆明、曲靖承接产业转移园区和磨憨、瑞丽、河口沿边产业园区建设如火如荼,一批千亿元级产业集群正在崛起。

  做优做活口岸经济,云南统筹口岸功能提升、口岸经济发展、口岸城市建设,智慧口岸建设走在全国前列。2023年口岸进出口货运量增长32.2%,磨憨铁路口岸成为我国对东盟的第一大铁路口岸。

  充分发挥市场化、产业化、法治化、生态化、数字化牵引性作用,我省加快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促进发展方式加快转变、新旧动能加快转换。

  云南深度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推动经营主体“多活大强”。2023年,全省每千人拥有经营主体数量首次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云南创新建设中小企业融资综合信用服务平台,受到充分肯定并在全国推广;大抓产业、主攻工业,云南全力兴实体、强制造、抓创新、育集群、促融合,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结构加快向中高端迈进;加强法治云南、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云南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达98.02%,全程网办率达81.97%;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云南全力提升绿水青山的品质、实现金山银山的价值,推动生态高品质与发展高质量齐头并进;用“数字”为经济赋能、为发展提质、为治理增效,2023年,云南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营业收入达3187亿元,中小企业“上云上平台”数量突破9万户。

  忆往昔,七十五载砥砺前行;向未来,云岭上下同心。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的岁月里,云南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经济总量实现了从小到大的历史性跨越,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工业主导地位逐步加强,服务业贡献日益凸显,新兴产业蓬勃兴起,传统产业焕发新生。展望未来,云南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找准定位、明确方向,扭住经济转型升级这个“牛鼻子”,守底线、稳支撑、增动力、上台阶,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走稳走实中国式现代化云南实践之路。

  云南网记者 胡晓蓉 段毅 【编辑:曹子健】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长江2024年第2号洪水”抵达三峡水库

中国通过各种举措支持非洲农业发展,帮助非洲推进减贫事业。“九项工程”框架下的“减贫惠农工程”立项实施援马拉维、布隆迪、科特迪瓦农业技术援助等47个减贫和农业项目,充分发挥24个援非农业技术示范中心作用,派出农业专家500余人次,向吉布提、冈比亚、马里等30余国提供近7亿元人民币紧急粮食援助。

广东省肇庆市委原常委、政法委原书记王哲被“双开”

当天举行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供需对接活动,聚集了信息通信业元器件、零部件、终端设备、集成应用服务商等众多企业,以及联盟、协会、学会等行业组织。现场,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四川分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终端有限公司四川分公司等企业作为采购方代表,发布采购需求;四川长虹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迈普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作为供给方代表,展示产品和解决方案;四川弘芯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等配套服务商面向企业介绍了各自的服务能力。现场签约合作项目共7个,涉及智能终端、卫星网络、低空经济、智慧城市等领域。(完)

全国152名筏钓选手齐聚江西万安湖角逐“钓王”

在杭州的一家古茗奶茶门店,大模型成为品牌营销的得力助手。古茗基于通义千问大模型生成的AI明信片,大幅提升营销活动的分享裂变率。这个从台州温岭大溪镇走出来的现制茶饮品牌民营企业,2023年销售额超过192亿元。今年,古茗将实现全栈上云,并加速达成“万店计划”的目标。

乌克兰最高拉达主席:已收到乌外长库列巴的辞呈

去年7月,总书记在苏州考察时说,平江历史文化街区是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宝贵财富,要保护好、挖掘好、运用好,不仅要在物质形式上传承好,更要在心里传承好。

杭州争“开门红”:保障企业用工动作频频

浙江容祺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恳出生于1989年,也是一名“新丽水人”。2021年7月,该企业入驻丽水,聚焦工业无人机领域。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